*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正规股票杠杆平台
围绕一例33岁初治HR+/HER2-晚期的诊疗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2025年6月30日,《大咖风范 乳腺癌多学科诊疗交互栏目》第32期于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MDT团队联合呈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罗沙阳教授汇报了一例年轻HR+/HER2-初治晚期乳腺癌病例。两大MDT团队围绕该病例展开深入研讨,旨在推动乳腺癌诊疗的规范化与个体化发展。
两大MDT团队
一例年轻HR+/HER2-晚期乳腺癌病例诊疗全程
病例分享环节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黄隽教授主持,罗沙阳教授进行病例介绍。
患者为 33岁女性,2025年3月确诊左乳腺癌合并胸膜转移入院。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月经史、家族史无特殊。
初诊评估(2025年3月)
影像学:1.左乳肿块伴皮肤受累,左腋窝多发增大淋巴结。2.双肺、肝多发结节,考虑转移。3.纵膈增大淋巴结,左心隔角区小淋巴结,性质待定。4.双肺部分小叶间隔增厚,考虑癌性淋巴管炎。5.双侧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液。6.L1椎体低密度灶,考虑转移。7.左顶叶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8.SPECT骨扫描:左侧第5-6前肋代谢增高:意义待定;第1腰椎骨质代谢增高区:骨转移瘤待排?
病理:(左乳)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组织学分级Ⅱ级,免疫组化:ER(70%+)、PR(70%+)、HER2(2+),Ki67(20%),FISH(-)。(右侧胸水)检见腺癌细胞,免疫组化:ER(部分+)、PR(少量+),提示乳腺来源。(肝肿块穿刺组织)转移性中分化癌,免疫组化:ER(90%+)、PR(80%)、HER2(2+)、Ki67(20%),Fish(-),符合乳腺癌转移。
检验指标:癌胚抗原(CEA)30.29ng/mL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6.52ng/mL ↑;细胞角蛋白19片段13.79ng/mL ↑;癌抗原125 105.72U/mL ↑。
诊断:左乳癌伴全身多发转移,T4bN3M1 luminal B型,HR阳性,HER2低表达。
治疗历程:
2025年3月,参与HRS-6209-201临床研究因颅内占位考虑脑转筛败。行CDK4/6抑制剂(瑞博西利600mg)+OFS(戈舍瑞林3.6mg)+他莫昔芬10mg治疗,4周后评估为疾病进展(PD)。
2025年5月,更换方案为德曲妥珠单抗(300mg d1)。
病例MDT讨论
病例讨论环节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蕾教授主持,两大MDT团队对上述病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深入探讨。
病理评估关注异质性,穿刺取材需谨慎解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理科王宽松教授总结了患者的病理情况,指出患者病理分型较为一致,属于ER阳性,PR阳性,HER2 2+状态,但结合其年轻、初治即广泛转移且进展迅速的临床特征,单以“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解释或有不足,推测前期穿刺病理评估可能尚不充分。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于宝华教授补充道,肿瘤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然而受限于穿刺标本获取,尚无法作出更明确的判断。
影像对比支持病情进展,癌性淋巴管炎需关注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影像科易小平教授详细梳理了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从TNM准确分期评价的角度,明确了患者乳腺原发病灶、广泛淋巴结转移及肝、肺转移病灶的存在,伴随腰椎转移的可能;并且基于影像表现、结合复查的MRI考虑颅内占位倾向为转移灶。同时对于患者第一次治疗方案的疗效判断,根据治疗后复查的影像,尽管原发灶、肺转移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部分有所控制和缩小,但是肝脏转移病灶有增多、部分病灶有增大,同时腰椎转移灶有增多,根据RECIST 1.1标准,支持患者病情明显进展,且出现多系统受累。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科肖勤教授认为该患者的疗效评估时间点合理,符合临床与研究的常规设置,通常在治疗后第一/二个周期进行评估。肖勤教授特别指出癌性淋巴管炎多出现于肿瘤负荷较大,尤其是有肺门淋巴结转移的病人身上。影像上对癌性淋巴管炎的诊断比较谨慎,应结合临床情况、肺门淋巴结情况及小叶间隔改变等与肺内转移和炎症性改变做鉴别。
外科干预价值有限,应以系统治疗为核心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曹阿勇教授分析认为,患者的肿块及转移的淋巴结较大,而Ki67指数并不高,提示肿块存在的时间可能较长。由于当前未见肿瘤控制,判断预后不佳,手术干预价值有限,应以综合治疗为主。曹阿勇教授指出目前对于Ⅳ期患者局部治疗适应症仍有争议且证据不足,还是应以系统治疗为主,待病灶缓解持续半年以上病情稳定可考虑手术。特殊情况也可进行局部干预以改善生存质量。
放疗干预策略需依据系统控制情况动态评估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疗科周卫兵教授表示传统放疗多用于有症状转移灶,如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使寡转移病人中放疗地位提升。综合来看该患者的转移灶做立体定向放疗(SBRT)技术上难度小,未来有望在合适时机联合免疫治疗增强疗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陈星星教授分析患者为初期及一线治疗后进展,颅外病灶未控制且一般情况差、颅内单发小病灶无症状,暂不考虑放疗,需密切观察。待全身情况好转、颅外肿瘤控制稳定后可积极评估放疗时机,且德曲妥珠单抗治疗有效时可考虑局部放疗。
一线方案快速进展,后续精准治疗路径仍需探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科刘引教授认为患者对内分泌治疗和CDK4/6抑制剂治疗短期即进展,提示可能存在原发耐药,建议尽早开展ctDNA检测及肿瘤病理重评等寻找潜在靶点,参与中心SNF分型评估进入post-CDK平台入组合适临床研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罗沙阳教授教授补充称患者在德曲妥珠单抗治疗后呼吸困难、精神状况有改善,体表肿块和腋窝淋巴结缩小,肝脏最大肿块未明显缩小,后续将在完成两个周期治疗后行系统疗效评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科张文娟教授认为目前德曲妥珠单抗治疗方案已显示初步疗效,后续若进展可考虑进入post-ADC平台研究,该平台引入多种不同靶点ADC及新毒素体系,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前沿思考:ctDNA或可指导治疗节奏,助力长期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隽教授指出患者的经济条件有限,用药策略需兼顾疗效与经济性。提出基于ctDNA指导的微小/分子残留病灶(MRD)评估是否有望用于指导手术时机及治疗稳定期用药调整,以肺癌中的“药物假期”(Drug holiday)用药模式探索为例,是否可以结合ctDNA评估在乳腺癌领域探索长期用药管理的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范蕾教授认为当前对于内分泌治疗,患者的耐受性和药物毒性良好,对于耐受性差的德曲妥珠单抗可以考虑不同的临床研究设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进行会议总结,指出HR+/HER2-乳腺癌一线治疗失败后的管理面临挑战,德曲妥珠单抗药物带来转机,但耐药问题不可忽视,强调目前精准判断分子分型是推动后线治疗优化的重要方向。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