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鉴宝轶闻:从溥仪的眼力到文物界的乱象】中国正规股票app排名
在中国文物收藏界,真假之辨向来是永恒的话题。1967年10月17日,末代皇帝溥仪在北京逝世,这位特殊的文物鉴赏家的离世,让我们不禁重新审视文物鉴定这个神秘领域的真相。
当今社会,不少所谓的古董收藏家顶着专家头衔招摇过市。萨沙曾结识一位自诩为权威收藏家的人物,此人常在电视节目中侃侃而谈,却连最基本的朝代更迭顺序都说不清楚。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这位专家仅有小学学历,平生鲜少涉猎史书,其专业知识全凭在古玩市场摸爬滚打的经验积累。更令人咋舌的是,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此人收藏的所谓珍品中,赝品比例竟高达七成——有些是他眼力不济误收的,更多的则是蓄意用来蒙骗外行的道具。
展开剩余76%这种乱象在电视鉴宝节目中更为触目惊心。2012年,一档知名鉴宝节目上演了令人痛心的一幕:一位藏家带来的两只明代瓷杯被专家团一致判定为赝品,当场砸毁。事后经多家专业机构检测,这些碎片被证实是货真价实的明代文物。虽然藏家愤而起诉,却因节目组事先设计的霸王条款而败诉。更讽刺的是,该节目曾将打假的300余件赝品中精选30件公开展示,结果多位国家级鉴定专家现场观摩后指出,其中不少都是真品。这些真正的行家直言,此类节目为博眼球而简化鉴定流程,仅凭两三位专家的片面之词就妄下结论,实乃文物界的悲哀。
真正的文物鉴定应当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首先需要多位专家独立考证文献资料,继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材质年代,最后经集体研讨达成共识。若存在任何异议,都不可轻率定论。可惜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这套标准流程往往被束之高阁。
在这样的背景下,溥仪的鉴宝眼力就显得尤为珍贵。这位末代皇帝自幼在紫禁城的珍宝堆里长大,那些令今人叹为观止的台北故宫藏品,大多曾是他儿时的玩具。在玉石鉴赏方面,溥仪尤其造诣深厚。他虽谦称自己不是专家,但其眼力却让真正的学者叹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自信满满地向溥仪展示珍藏,不料小皇帝随手就指出数件赝品。更令人称奇的是,当著名考古学家罗振玉献宝时,溥仪一眼就识破所有汉玉皆为仿品。这种炉火纯青的鉴别能力,完全得益于他日积月累的见真经验——正如老话所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溥仪的眼力甚至成为政治博弈的利器。在伪满洲国时期,为拒绝日本安排的婚姻,他巧妙利用日本军官吉冈安直对文物的无知,将一筐赝品汉玉当作厚礼相赠。贴身太监的谏言道破天机:这世上能有几人具备您这样的火眼金睛?果然,这些在行家眼中漏洞百出的仿品,却被吉冈当作稀世珍宝珍藏。
晚年的溥仪在重游故宫时,还纠正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当专家们信誓旦旦地坚称墙上挂的是光绪帝画像时,这位沉默寡言的前皇帝终于忍不住反驳:我不懂历史,可我认识我爹!这个插曲再次证明,在文物鉴定领域,实践经验往往比书本知识更为可靠。光绪帝留下的影像资料极其有限——因慈禧太后刻意营造皇帝病重的假象,严禁为其拍照,现存的所谓光绪成年照多是张冠李戴。
这些鲜活的案例提醒我们:在鱼龙混杂的收藏界,真正的鉴宝专家既要具备扎实的史学功底,更需经年累月的实物观摩经验。而那些为博眼球而生的电视鉴宝秀,不过是场精心设计的闹剧罢了。当我们缅怀溥仪这位特殊的文物鉴赏家时,更应反思当下文物鉴定行业的乱象,呼唤专业与诚信的回归。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