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重“职官”股票配资的最新消息,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官职名称就能透露出很多深层次的信息。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但他并没有直接封诸葛亮做军师,更不可能授予他太高的官职。
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刘备当时的实力非常薄弱。即使给诸葛亮一个“左将军”的空头头衔,也只能吓吓人而已;“宜城亭侯”这个称号其实级别很低,只是一个亭侯,和关羽的级别差不多,名声虽大,实权却少。再加上手下兵力也就几千人,驻扎的新野只是一个县,主要用来驻军,根本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领地。所以从实力上讲,刘备连一个县级的诸侯都算不上。
其次,刘备做人极为精明。在汉末魏晋时期,很多名士都以自我吹捧著称,大家互相抬高身份。有的人说我是凤雏,有的人说你是卧龙。吹来吹去,吹的人觉得自己是伯乐,被吹的人觉得自己是千里马,结果大家都信以为真。但刘备却不相信这些虚名,他是个老江湖,只有看到了真才实学,才会放心重用。
展开剩余82%因此,在刚开始的几年里,诸葛亮更多是以智库的身份协助刘备,帮他分析天下大势,算是参谋性质的作用。
到了赤壁之战,诸葛亮凭借与孙权集团的密切联系,促成了孙刘联盟,这无疑是一件大功。基于此,刘备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
虽然名义上称“军师”,但实际上不是军队的参谋长,而是类似后勤部长的职位,主要负责管理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调配军粮和税赋。
如果刘备像刘邦那样长期打大仗,这个军师中郎将的角色就显得非常关键,类似萧何的职能;但如果一直只打小规模战争,或者不怎么打仗,那么这个职位就不算太重要,真正关键的是像张良那样的谋士。
可惜,诸葛亮偏偏担当了当时相对不起眼的萧何角色。中郎将这个官职的级别不高,介于校尉和将军之间,而关羽在赤壁之战时早已被封将军。
后来,刘备入主四川,诸葛亮功不可没。
他首先提出了占据荆州和益州两地的战略目标,这为刘备集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应当给予诸葛亮高度评价。
其次,诸葛亮不仅与张飞、赵云一起率军进入四川,还精心设计了从川北和川南两路夹击的战术,这次军事行动也需计入他的功劳。
因此,刘备进一步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兼署左将军府事,终于达到了将军级别。虽然是杂号将军,但相比军师中郎将来说,确实提升显著。
汉代的将军分为三级:第一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第二级是前、后、左、右四将军;第三级则是各种杂号将军。当时刘备本人担任左将军,官阶最高,所以不可能再给诸葛亮封更高。
与曹操联手击败吕布后,刘备被曹操表封为左将军,左将军成为刘备最高的官衔,他的左将军府也相当于他的幕僚机构。
诸葛亮则相当于是刘备的幕僚长。但由于刘备频繁东征西讨,左将军府的作用逐渐变成后方或后勤部门,真正重要的是前线的决策核心。
因此,诸葛亮仍旧是类似萧何的角色,没能成为张良那样的军师。
不过,随着地盘扩大、兵力增多,未来必然有更大的战争要打,萧何式的后勤支援角色反而更显重要。从这时起,诸葛亮才真正开始得到刘备的重用。
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自封为汉中王,按理应该大封群臣。
但令人奇怪的是,刘备当时并未给诸葛亮封官。最体面的太傅职位给了许靖,权力最大的尚书令则授予了法正。
这表明当时刘备最器重的是法正,而非诸葛亮。虽然诸葛亮也受重用,但明显在法正之下。
直到刘备称帝,重新大封群臣时,诸葛亮才终于脱颖而出。
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并在张飞去世后兼任司隶校尉。这几个职位不仅名头响亮,且全是掌握实权的关键官职。
自秦汉以来,丞相一直是朝中最高的官员,地位无可争议。虽然丞相的权力有所缩水,但官阶却没有降低。
汉武帝时期,皇帝与丞相之间不断争权,皇帝既依靠外戚,也建立私人办公室以分权,尚书衙门就是皇帝私人办公室的核心。
尚书令是尚书衙门的最高长官,虽位卑权重,却相当于皇帝委任一个处级干部管理部级干部。
因此,为了加强权力,尚书令之上还设有录尚书事,由皇帝亲信担任,使权力和品级相结合,名实相符。
所以诸葛亮虽然称丞相,但单凭丞相职务不一定有实权,一旦兼任录尚书事,诸葛亮才真正拥有宰相的权力。
“假节”中的“假”意为暂时借用,是指暂借皇帝的“节”,代行皇帝命令,既能统帅军队,也能任免官员,在汉朝拥有假节的臣子屈指可数。
司隶校尉素有“卧虎”之称,负责京畿监察,任何大官在京城内都得接受他的监督和管控。
所以,当刘备称帝时,他不仅信任诸葛亮的能力,更信赖他的忠诚。诸葛亮经过层层考验,终于成为刘备最信赖的股肱之臣。
临终托孤时,刘备嘱咐刘禅“事诸葛如父”,此时诸葛亮地位更上一层楼,几乎相当于秦朝的吕不韦,成为蜀汉的实际二把手。
不过,李严同时被封为尚书令兼都护军股票配资的最新消息,分走了部分军政大权。但刘禅对诸葛亮依然信任,使李严难以作乱,权力最终仍牢牢掌握在诸葛亮手中。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